PG电子官方网站-PG电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您好!欢迎访问PG电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官方网站!16年专注智能驾驶技术研发

研发中心
MON-FRI 9:00-18:00

技术服务热线
13361299266

总部地址
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金水路328号D区9号

新闻动态

一种智能座舱系统的开发方法、装置及车辆

来源:网络日期:2025-08-15 浏览:

  

一种智能座舱系统的开发方法、装置及车辆(图1)

  本公开提供一种智能座舱系统的开发方法、装置及车辆,该开发方法包括,获取座舱知识,将所述座舱知识发送至所述开发平台的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以使所述第一用户根据所述座舱知识和确定的用户需求,绘制应用程序对应的应用界面,使所述第一用户和所述第二用户根据所述座舱知识和确定的所述用户需求对所述应用界面进行信息配置。本公开可以将用于座舱研发流程中各参与领域的知识进行后台化和知识融合,有效解决不同专业人员的知识代沟、信息孤岛等问题,便于利用配置好的应用界面进行智能座舱系统开发以及不同领域人员的协同工作,同时,通过动态化的知识融合,可以实现智能座舱系统软件的动态化开发,提升研发效率,并降低研发成本。

  获取座舱知识,其中,所述座舱知识为与智能座舱系统开发相关的不同数据领域的知识,

  将所述座舱知识发送至所述开发平台的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以使所述第一用户根据所述座舱知识和确定的用户需求,绘制应用程序对应的应用界面,使所述第一用户和所述第二用户根据所述座舱知识和确定的所述用户需求对所述应用界面进行信息配置,其中,配置好的所述应用界面用于所述智能座舱系统开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座舱系统的开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座舱知识包括业务逻辑知识、交互能力知识和展示能力知识中的至少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座舱系统的开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用户根据所述座舱知识和确定的用户需求,绘制应用程序对应的应用界面,包括,

  所述第一用户和所述第二用户根据所述用户需求对所述座舱知识中不同数据领域的知识进行知识融合,确定所述应用界面的呈现信息和所述呈现信息所需绑定的交互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座舱系统的开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用户和所述第二用户根据所述座舱知识和确定的所述用户需求对所述应用界面进行信息配置,包括,

  所述第一用户根据所述展示能力知识和所述用户需求,对所述应用界面进行属性配置,

  所述第二用户根据所述业务逻辑知识、所述交互能力知识和所述用户需求,对所述应用界面进行事件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座舱系统的开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用户根据所述业务逻辑知识、所述交互能力知识和所述用户需求,对所述应用界面进行事件配置,包括,

  所述第二用户根据所述用户需求和所述业务逻辑知识进行交互事件的配置和交互响应事件回调的配置。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座舱系统的开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配置好的所述应用界面发送至第三用户,以使所述第三用户根据配置好的所述应用界面编写对应的应用代码,或

  其中,所述应用代码用于所述智能座舱系统开发,所述开发包括所述智能座舱系统的模拟运行和发布。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智能座舱系统的开发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取座舱知识,包括,

  接收所述第一用户、第二用户和第三用户从不同数据领域采集的与智能座舱系统开发相关的知识,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座舱系统的开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模块,配置为获取座舱知识,其中,所述座舱知识为与智能座舱系统开发相关的不同数据领域的知识,

  发送模块,配置为将所述座舱知识发送至所述开发平台的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以使所述第一用户根据所述座舱知识和确定的用户需求,绘制应用程序对应的应用界面,使所述第一用户和所述第二用户根据所述座舱知识和确定的所述用户需求对所述应用界面进行信息配置,其中,配置好的所述应用界面用于所述智能座舱系统开发。

  10.一种车辆,包括智能座舱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座舱系统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开发得到。

  [0001]本公开涉及智能座舱系统开发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智能座舱系统的开发方法、装置及车辆。

  [0002]现有的座舱软件主要基于V模型进行研发,需求(产品规划、UE交互、UI设计)是座舱研发的起点,也是源头。软件的开发依赖产品规划、UE交互、UI设计三部分知识的产出,当前这三部分领域相互割裂,无法有效进行协同,相互不了解关联领域知识产生的过程,另外,线下的知识传递导致整个开发流程效率低下,节奏呆板,同时,在应对需求变更的时候,下游(编码、测试、验收)各领域需级联变更,特别是当前研发过程主要为座舱端本地流程,任一领域的变更,均需整体重新发布版本,进行OTA(OverTheAir,空中下载技术)升级,效率低,成本高。

  [0003]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座舱系统的开发方法、装置及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智能座舱系统开发各环节无法有效协同,开发效果和效率差的技术问题。

  [0006]获取座舱知识,其中,所述座舱知识为与智能座舱系统开发相关的不同数据领域的知识,

  [0007]将所述座舱知识发送至所述开发平台的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以使所述第一用户根据所述座舱知识和确定的用户需求,绘制应用程序对应的应用界面,使所述第一用户和所述第二用户根据所述座舱知识和确定的所述用户需求对所述应用界面进行信息配置,其中,配置好的所述应用界面用于所述智能座舱系统开发。

  [000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座舱知识包括业务逻辑知识、交互能力知识和展示能力知识中的至少一种。

  [0009]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用户根据所述座舱知识和确定的用户需求,绘制应用程序对应的应用界面,包括,

  [0010] 所述第一用户和所述第二用户根据所述用户需求对所述座舱知识中不同数据领域的知识进行知识融合,确定所述应用界面的呈现信息和所述呈现信息所需绑定的交互信息,

  [001 1] 所述第一用户根据所述呈现信息和所述交互信息,绘制所述应用界面。

  [0012]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用户和所述第二用户根据所述座舱知识和确定的所述用户需求对所述应用界面进行信息配置,包括,

  [0013] 所述第一用户根据所述展示能力知识和所述用户需求,对所述应用界面进行属性配置,

  [0014] 所述第二用户根据所述业务逻辑知识、所述交互能力知识和所述用户需求,对所述应用界面进行事件配置。

  [0015]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用户根据所述业务逻辑知识、所述交互能力知识和所述用户需求,对所述应用界面进行事件配置,包括,

  [0016] 所述第二用户根据所述用户需求和所述交互能力知识进行交互类型的配置,

  [0017] 所述第二用户根据所述用户需求和所述业务逻辑知识进行交互事件的配置和交互响应事件回调的配置。

  [0019] 将配置好的所述应用界面发送至第三用户,以使所述第三用户根据配置好的所述应用界面编写对应的应用代码,或

  [0021] 其中,所述应用代码用于所述智能座舱系统开发,所述开发包括所述智能座舱系统的模拟运行和发布。

  [0023] 接收所述第一用户、第二用户和第三用户从不同数据领域采集的与智能座舱系统开发相关的知识,

  [0024] 将所述与智能座舱系统开发相关的知识存储至预设的后台知识库,

  [0029] 获取模块,配置为获取座舱知识,其中,所述座舱知识为与智能座舱系统开发相关的不同数据领域的知识,

  [0030] 发送模块,配置为将所述座舱知识发送至所述开发平台的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以使所述第一用户根据所述座舱知识和确定的用户需求,绘制应用程序对应的应用界面,使所述第一用户和所述第二用户根据所述座舱知识和确定的所述用户需求对所述应用界面进行信息配置,其中,配置好的所述应用界面用于所述智能座舱系统开发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智能座舱系统,所述智能座舱系统根据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方法的步骤开发得到。

  [0031]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指令,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指令时实现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方法的步骤。

  [0032]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由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方法的步骤。

  [0033]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智能座舱系统的开发方法、装置及车辆,通过开发平台获取与智能座舱系统开发相关的不同数据领域的座舱知识,将所述座舱知识发送至所述开发平台的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使得所述第一用户根据所述座舱知识和确定的用户需求,绘制应用程序对应的应用界面,所述第一用户和所述第二用户根据所述座舱知识和确定的所述用户需求对所述应用界面进行信息配置,进而使得第三用户和/或开发平台利用配置好的

  所述应用界面进行智能座舱系统开发,可以将用于座舱研发流程中各参与领域的知识进行后台化和知识融合,一方面能够有效解决不同专业人员的知识代沟、信息孤岛等问题,便于开发人员利用配置好的所述应用界面进行智能座舱系统开发,且便于各专业人员利用不同数据领域的座舱知识协同进行智能座舱系统开发,另一方面,各领域的专业人员可以通过动态化的知识融合,实现智能座舱系统软件的动态化开发,提升软件研发效率,且开发灵活度更高,不同的问题能够通过开发平台的不同功能模块得到动态修复,无需重新开发等,进一步提升软件研发效率,并降低研发成本。

  [0034]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40] 应理解的是,可以对此处申请的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因此,上述说明书不应该视为限制,而仅是作为实施例的范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想到在本公开的范围和精神内的其他修改。

  [0041] 包含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且与上面给出的对本公开的大致描述以及下面给出的对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0042] 通过下面参照附图对给定为非限制性实例的实施例的优选形式的描述,本公开的这些和其它特性将会变得显而易见。

  [0043] 还应当理解,尽管已经参照一些具体实例对本公开进行了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确定地实现本公开的很多其它等效形式,它们具有如权利要求所述的特征并因此都位于借此所限定的保护范围内。

  [0044] 当结合附图时,鉴于以下详细说明,本公开的上述和其他方面、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为显而易见。

  [0045] 此后参照附图描述本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所申请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的实例,其可采用多种方式实施。熟知和/或重复的功能和结构并未详细描述以避免不必要或多余的细节使得本公开模糊不清。因此,本文所申请的具体的结构性和功能性细节并非意在限定,而是仅仅作为权利要求的基础和代表性基础用于教导本领域技术人员以实质上任意合适的详细结构多样地使用本公开。

  [0046] 本说明书可使用词组“在一种实施例中”、“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在又一实施例

  中”或“在其他实施例中”,其均可指代根据本公开的相同或不同实施例中的一个或多个。

  [0047] 当前智能座舱软件的开发和体系搭建主要基于V模型,通过需求定稿,然后进行编码和测试,进而开发得到智能座舱系统这一软件。需求是否一致会决定软件的复用率,需求通常由产品规划、交互策略、UI设计构成。需求属于软件研发流程的最上游,是软件开发的起点,影响整个开发过程的根基。需求的变更带来下游(编码、测试、验收)各个环节的变更,各个环节均需要应对上游带来的变更。

  [0048] 从产品规划到软件编码四个阶段(产品规划‑交互策略‑UI设计‑软件编码阶段)是软件开发体系最重要的阶段,上述阶段串行(流水线] 产品规划是产品工程师领域知识的产物,产品专业人员根据用户调研、市场分析、车型定位、品牌调性、产品功能、价值主张等撰写PRD(Product Requirement Document)文档,然后将PRD文档流转至交互设计人员。

  [0051] UE工程师根据座舱系统支持的交互方式、产品功能、硬件配置等,结合PRD文档,确定交互策略,撰写UE交互设计稿。UE交互设计稿流转至UI工程师。

  [0052] UI工程师根据品牌视觉风格、品牌调性、受众群体特性、UE交互设计稿等画图、切图(设计UI设计视觉切图) ,对应用界面进行设计。

  [0053] 软件开发人员(SW Developer,又称开发工程师)根据UI设计视觉切图进行软件界面开发和布局设计,根据UE交互设计稿进行在界面基础之上进行交互逻辑的开发,根据产品PRD文档进行业务逻辑、产品策略的开发。最终通过编码形成软件产品,软件产品的呈现形式是代码的集合,而代码是开发工程PG电子网站师基于产品工程师的知识、UE工程师的知识、UI工程师的知识,结合自身的开发知识,所形成的产物。

  [0055] (1)产品工程师、UE工程师、UI工程师、开发工程师各领域相互割裂,无法有效进行协同,各领域的工程师相互不了解关联领域知识产生的过程,且不同领域的工程师采用不同的平台进行开发设计,各领域只能依靠最后输出的文档和评审过程来理解上游的需求和意图,使得最终开发的软件产品存在功能缺陷(主要由于是软件产品的应用程序存在问题) ,用户体验差。其中,应用程序指软件产品对应的可执行文件或计算机程序,该可执行文件或计算机程序在车载终端(座舱端)运行时,可以实现智能座舱系统的不同功能。

  [0056] (2)各领域输出的知识均为线下传递,下游领域强依赖上游领域的输出,线下的传递带来的串行等,导致整个开发流程效率低。

  [0057] (3)座舱软件研发最大的挑战就是应对各种类型的变更,当上游领域的知识发生变更后,下游各关联领域均需要进行级联的变更,变更效率越低,代价越大。且开发全过程为座舱端本地的流程,任一领域知识的变更,均需要重新发布座舱系统版本,进行OTA升级,开发成本高。

  [0058] 有鉴于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智能座舱系统的开发方法、装置及车辆。

  [0059] 图1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的智能座舱系统的开发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智能座舱系统的开发方法,包括,

  [0061] 本公开实施例的智能座舱系统(简称座舱系统)的开发方法应用于开发平台。开发平台可以为云端开发平台(简称云端) ,产品工程师、UE工程师、UI工程师以及开发工程师等软件开发相关人员(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员)的终端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与云端开发平台,可以通过开发平台进行数据交互和软件开发。开发平台可以是基于Windows系统、Linux系统等操作系统的开发平台,也可以是基于iOS系统、安卓(Android)系统等操作系统的手机开发平台。开发平台例如可以为一个或多个服务器。终端例如可以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智能手表、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个人数字助理) 、便携计算机等移动终端,也可以是台式计算机等固定终端。如图2所示,云端开发平台可以为可视化的开发平台,开发相关人员通过点击、拖拽、选择等方式便可以利用该开发平台实现应用程序的快速、方便开发。

  [0062] 如图3所示,座舱知识为与智能座舱系统开发相关的不同数据领域的知识,包括业务逻辑知识、交互能力知识和展示能力知识中的至少一种。第一用户为UI工程师,第二用户为UE工程师,第三用户为开发工程师。

  [0063] 业务逻辑知识为座舱系统或业务模块支持的开发能力,如,车身车控能力、导航能力(例如导航到POI能力) 、多媒体能力(例如语音播报能力) 、天气预报能力等。这部分知识一般归属于开发工程师(第三用户) 。开发工程师可以根据用户需求(产品工程师提供的产品PRD文档)确定上述业务逻辑知识。

  [0065] 交互能力知识为座舱系统支持的原子交互能力(Basic Interact Entity) ,如,触摸交互(如单击、滑动、长按等能力) 、语音交互、手势交互(握拳、OK手势、比耶手势等) 。交互能力知识可以以为各原子交互能力进行组合形成的组合交互能力(Combind Interact Entity) ,例如将触摸交互和语音交互关联,二者可以与座舱系统的终端用户交互共同实现某一软件功能。交互能力知识一般归属于UE工程师(第二用户) 。

  [0066] 展示能力知识为座舱系统支持的UI展示控件(原子控件或组合控件)的能力,如,按钮、单选框、多选框、滚动条、进度条、开关、图片框、编辑框等及UI切图资源。这部分知识一般归属于UI工程师(第一用户) 。

  [0068] S1011 ,接收所述开发平台的第一用户、第二用户和第三用户从不同数据领域采集的与智能座舱系统开发相关的知识,

  [0069] S1012,将所述与智能座舱系统开发相关的知识存储至预设的后台知识库,

  [0071] 不同数据领域(包括需求领域和开发领域)的工程师可以通过对应的终端将对应领域的与智能座舱系统开发相关的知识上传发布至云端开发平台存储,云端开发平台可以根据需求提取对应的座舱知识,并进行相应的处理。车辆座舱内的用户可以通过座舱端设备(例如多媒体播放器等车载终端或车内手机等车内终端)获取上述座舱知识,以在使用开发的座舱系统的过程中,对软件进行优化等。

  [0072] 云端开发平台预设有专门的后台知识库以存储上述不同用户上传的座舱知识。

  [0073] 特别地,预设的后台知识库为软件仓库,座舱知识以代码的形式存储在软件仓库,即产品工程师(将产品PRD文档上传至云端开发平台,以供后续不同的工程师确定不同领域的座舱知识) 、UE工程师、UI工程师以及开发工程师上传不同的座舱知识后,开发工程师可以对采集的座舱知识进行梳理,对各领域知识进行协同处理,并封装打包同步到软件仓库中,以便云端开发平台和座舱均可同步访问该软件仓库,即通过将座舱知识后台化可以得到更加全面、协同的座舱知识。座舱知识可以以知识包的形式存储在软件仓库,当需要获取某一或某些需求对应的座舱知识时,在云端开发平台加载对应的座舱知识包调用即可,获取方便。

  [0074]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软件的开发通常从产品PG电子网站工程师获取并上传的产品PRD文档开始,后续第一用户、第二用户和第三用户的操作均基于此,因此,本实施例中,产品工程师可以作为第四用户,将产品PRD文档上传至云端开发平台中预设的后台知识库中存储。

  [0075] 可选地,座舱知识不仅可以包括上述表示不同能力的知识,还可以包括与上述知识产生的过程相关的知识等。与上述知识产生的过程相关的知识可以包括数据来源(通过问卷调查采集或随机问答采集等) 、数据类型(定性数据还是定量数据)等。

  [0077] S1013,将所述座舱知识根据预设的分类类别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示。

  [0078] 如图2和图3所示,云端开发平台设有知识导入和管理模块10,可以从软件仓库中加载开发工程师收集并封装的座舱知识包,座舱知识包加载完成后,知识导入和管理模块10可以解析知识包,并在云端开发平台分类展示、罗列出座舱端知识清单。

  [0079] S102,将所述座舱知识发送至所述开发平台的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以使所述第一用户根据所述座舱知识和确定的用户需求,绘制应用程序对应的应用界面,使所述第一用户和所述第二用户根据所述座舱知识和确定的所述用户需求对所述应用界面进行信息配置,其中,配置好的所述应用界面用于所述智能座舱系统开发。

  [0080] 其中,应用程序为上述智能座舱系统的应用程序。本步骤中,云端开发平台获取座舱知识,并将其展示在云端开发平台后,可以将座舱知识分别发送至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的终端,UE工程师和UI工程师可以通过展示在对应终端的云端开发平台的可视化操作界面,在云端开发平台上进行知识协作,结合PRD文档中确定的用户需求对座舱知识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应用程序进行组装和完善,UI工程师可以绘制对应的应用界面,并对应用界面进行配置,UE工程师同样可以对应用界面进行信息配置,以便开发工程师根据应用界面开发对应的应用程序。例如,UI工程师可以根据开发工程师(第三用户)提供的业务逻辑知识,了解相关的业务逻辑,通过展示能力知识进行UI设计和创作,设计出应用呈现的HMI (Human Machine Interface,人机界面)界面范围、涉及的控件、样式等呈现信息。该应用界面为最初版、最原始的应用界面。如此,便于第一用户利用其他领域的知识协同进行UI 设计,相较于仅通过用户需求进行UI设计,可以设计出较为准确的应用界面,便于后续修改,且便于后续开发工程师利用应用界面进行应用程序开发。

  [0081]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102中,所述第一用户根据所述座舱知识和确定的用户需求,绘制应用程序对应的应用界面,具体包括,

  [0082] S201 ,所述第一用户和所述第二用户根据所述用户需求对所述座舱知识中不同数据领域的知识进行知识融合,确定所述应用界面的呈现信息和所述呈现信息所需绑定的交

新闻动态 丨NEWS

联系方式丨CONTACT

  • 全国热线:13361299266
  • 传真热线:0532-85912223
  • 业务咨询:13361299266
  • 企业邮箱:tech@pg-smarttech.com
首页
电话
邮件
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