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汽车行业围绕车规级芯片与消费级芯片的技术路线争议持续升温。一汽奥迪销售有限责任公司执行副总经理李凤刚通过视频科普车规级芯片安全性,强调其与消费级芯片差别很大,汽车不是快消品,奥迪绝不会拿用户练手!
李凤刚在科普中明确指出,车规级芯片绝非普通消费级芯片可替代,其核心差异首先体现在严苛的认证体系上。这类芯片必须通过国际通用的 AEC-Q100 可靠性标准认证和 IATF 16949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每一项测试都直指汽车特有的复杂工况 —— 从西伯利亚的极寒到撒哈拉的酷热,从暴雨泥泞的乡村土路到沙尘肆虐的戈壁荒漠,再到车辆行驶中持续的引擎震动与路面颠簸,车规级芯片都需保持稳定运行。
这种环境适应性最直观的体现是工作温度范围:车规级芯片需在 - 40℃至 150℃的 “冰火考验” 中正常响应,即便发动机舱内温度因长时间运转飙升至 100℃以上,或在零下 30℃的寒冬清晨瞬间启动,芯片性能也不能出现丝毫偏差。而消费级芯片的工作环境则 “舒适” 得多,手机、电脑等设备的使用场景多为室温环境,其温度耐受范围仅为 0℃至 70℃,一旦遭遇极端温度便可能出现卡顿、死机等问题。
在使用寿命维度上,两者的差距更为悬殊。消费级芯片的设计逻辑完全贴合消费电子的快消属性 —— 手机、平板等产品 3-5 年的更新周期,使其只需满足同等时长的稳定运行即可。但汽车作为大宗消费品,10-15 年的服役周期是常态,部分经典车型甚至能行驶 20 年以上。这意味着车规级芯片供应商不仅要保证芯片在 15 年内性能衰减不超过 10%,更要维持 10 年以上的稳定供货能力。更关键的是,不同批次芯片的参数一致性必须通过 AEC-Q 系列多轮验证,确保 2020 年生产的芯片与 2030 年生产的替换芯片性能完全一致,这种严苛要求在消费电子领域几乎不存在。
安全冗余的差距则直接关乎生命安全。李凤刚在视频中强调:“汽车在高速行驶时,任何电子故障都可能引发灾难性后果。” 消费级芯片 500PPM 的缺陷率(每百万件允许 500 件故障),在汽车领域堪称 “致命红线”。车规级芯片的缺陷率被严格控制在百万分之一以下,相当于每生产 200 万辆车,因芯片本身导致的故障不能超过 2 起。这种近乎苛刻的标准,背后是对刹车系统、转向辅助、自动驾驶等关键功能的绝对保障 —— 毕竟在 120 公里 / 小时的时速下,任何 0.1 秒的延迟都可能意味着生死之别。
特斯拉曾在部分车型中使PG电子通信用消费级芯片,追求车机系统的高性能和流畅体验。早期 Model S/X 搭载的 MCU1 系统,采用了消费级英伟达 Tegra 3 芯片。起初,这一搭配让车机系统在图形处理和运算速度上表现出色,为用户带来了流畅的操作体验。但随着车辆使用时间增加,问题逐渐暴露。用户反馈,在高温天气或长时间使用后,车机系统频繁出现死机、黑屏现象,后视摄像头、转向灯等安全功能也受到影响。这严重影响了驾驶安全和用户体验,引发大量投诉。2022 至 2023 年间,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针对特斯拉车机死机问题启动调查。特斯拉最终不得不采取召回措施,对相关车型进行免费维修或更换部件,转而采用工业级与车规级芯片,这一过程不仅耗费了大量资金,也对品牌形象造成PG电子通信了负面影响。
当前,部分车企为追求成本控制或产品性能宣传点,尝试将消费级芯片应用于汽车。但汽车作为高风险交通工具,安全是首要考量因素。车规级芯片虽在某些性能指标上可能不及消费级芯片,但其在复杂环境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是汽车安全行驶的重要保障。
若车企盲目追求消费级芯片的高性能,忽视安全隐患,无疑是在拿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冒险。
有网友调侃:“某网红汽车芯片是消费级,却用核心板过 AEC-Q104 来忽悠不懂的用户,简直是害人害己。”这句看似玩笑的话语,实则反映出消费者对汽车安全的重视与担忧。车企在技术选择上,应将安全置于首位,严格遵循汽车行业标准,为消费者提供真正安全可靠的产品。
邬贺铨院士:除了华为,其他都在用外国芯片!网友:自主可控才是米国忌惮的原因
零跑朱江明:未来中大型SUV卖五六万,活下来的车企最多为手机厂数两倍!网友:先骑二轮,坐等实现!
英伟达首席科学家坦言:美国禁令逼走大量人才,大多去了华为,反倒让中国获得很大的发展空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土媒:桑乔向土耳其俱乐部索要1500万欧年薪;天空体育:尼古拉斯·杰克逊和加纳乔可能互换东家
2年1100万去快船!NBA官网显示太阳已裁掉比尔 9700万分5年支付
网易直击黄仁勋见面会,他说了这28句线亿美元买个安心:苹果押注美国本土稀土
《编码物候》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