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网友发现YU7搭载的竟是手机同款高通骁龙8 Gen3消费级芯片,而售价更低的小米SU7参数图片)却采用车规级骁龙8295时,争议爆发。更戏剧性的是,小米曾高调宣传其169元车载纸巾盒采用“车规级耐高温工艺”,这种“重配件轻核心”的反差,直接将小米推向技术创新与成本管控的审判台。
日前,一汽奥迪销售有限责任公司执行副总经理李凤刚发视频称,“消费级和车规级芯片差别很大,汽车不是快消品,奥迪绝不会拿用户练手。”尽管全程未提小米,但网友一致认定这是对“消费级芯片上车”现象的正面炮轰。
李凤刚在视频里为用户科普,车规级芯片与非车规级芯片两者的核心差异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适用场景不同:消费级芯片适用于 0℃到 70℃的室内环境;车规级芯片需应对 - 40℃到 150℃的极端环境,能抵御高温、低温、雨雪、沙尘、颠簸、震动等,材料具备耐高温、抗腐蚀、抗冷凝等特性,可靠性要求极高。
使用寿命不同:消费级芯片设计寿命通常为 3-5 年,更新换代快;车规级芯片需满足汽车 10-15 年及以上的使用寿命,要求厂家稳定供货超 10 年,不同批次产品一致性高,且需通过多批次法规 AEC-Q 验证。
安全余量不同:消费级芯片缺陷率为 500PPM(每 100 万件允许 500 件故障);车规级芯片缺陷率仅 1PPM(每 100 万件允许 1 件故障),可靠性和电磁兼容性更强。
李凤刚表示:“汽车绝不是快销品,在涉及乘客安全方面,绝不轻易采用未经充分验证的技术,绝不拿用户练手。”疑似内涵小米汽车。
2024年1月,在工信部发布《国家汽车芯片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中,对车载汽车芯片做出了规定,包括动力与底盘控制系统、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电池管理系统等在内的核心零部件领域芯片,强制要求使用车规级芯片。
值得注意的是,在智能座舱娱乐系统领域,则并未做出硬性规定。这意味着,从法规层面来看,小米 YU7 符合出厂标准。
但网友的观点大致与李凤刚一致,认为只要上车就必须采用车规级安全标准,否则将带来难以估计的安全隐患。
对此,中车网咨询了相关车企内部人员,其表示智能座舱主要分为仪表域和娱乐域,共用一块芯片,与智驾、车控两大核心系统彼此隔离,跑在不同芯片上,不会相互交叉。因此,从车辆运行角度来看,消费级芯片在座舱的应用不会带来致命问题。
但网友对此并不买账,部分用户认为,小米在“车载纸巾盒”采用车规级标准,却在车机系统使用消费级芯片,此举缺乏诚意。
事实上,消费级芯片“上车”在汽车行业内算不上新鲜事。在小米汽车之前,比亚迪也是消费级芯片上车的大客户,宋PLUS DM-i汉EV腾势D9等车型在2021年前后被集中曝出过使用高通骁龙625、高通骁龙690等消费级芯片以取代当时流行的高通骁龙8155芯片。
不过,目前比亚迪开始逐渐重新在高端车型上重回车规级芯片怀抱,汉、唐等车型的后续版本中有不少采用的都是8155升级版的高通骁龙8295芯片。
此外还有“受伤”颇深的特斯拉。特斯拉属于较早使用消费级芯片的车企,它曾经使用过的芯片有英伟达Tegra 3芯片、AMD Ryzen芯片等。但由于在2022-2023年间遭遇大量用户投诉,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针对特斯拉车机死机问题启动调查,特斯拉不得不转而采用工业级与车规级芯片。
在上述文章中提到,消费级芯片和车规级芯片存在这明显的差异。但既然如此,为何车企还要冒险使用消费级芯片,答案也是简单粗暴:成本和时间的争夺。
业内人士告诉中车网,一般来讲,车规芯片从设计到量产上车约需 3.5-5.5 年的时间,上车后预计持续批量供应 5-10 年。综合考虑整车项目开发流程与芯片设计开发流程,时间或许会有缩短,但总体来看是一个非常长的流程。
另一方面则是成本的差距。车规级芯片在规格上远高于消费级芯片,但也因此带来成本过高的问题。据悉,消费级芯片不仅性能更好,采购价格反而更低,只有车规级芯PG电子片的一半左右。
当然,消费级芯片带来的劣势也是一目了然。首先是在极端环境下带来的车机卡顿和死机,这对于PG电子新能源用户而言无疑是无法接受的选项;其次,消费级芯片普遍存在使用寿命过短问题(标准为3-5年),一旦到期报废,需要车主自行维修,而在修理时大概率无法进行专业的芯片测试,只能更换整个器件,这对于车主而言是一笔非常现实的隐形消费负担。
对于车企而言,或许在消费级芯片上的“节约”提升了产品性价比,但实际却将属于成本部分转嫁给了消费者。
业内人士认为,迫于成本原因,车企在低端车型上为了提升智能化使用消费级芯片是可以被理解的;但如果是溢价能力高的中高端车型,车企仍使用消费级芯片就显得不够“体面”了。
而小米此次深陷消费级芯片舆论的最根本原因则是,当小米在无所顾忌地宣传其速度与性能时,面对车祸却保持缄默;当无关紧要的纸巾盒被小米宣传为“车规级”时,和消费者利益息息相关的芯片却换成了消费级。
或许,网友质疑的不仅仅是一个芯片的来源,更是小米对消费者的态度以及对造车是否足够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