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可以有自己的技术路线,但重要的是要让消费者有知情权,企业需要明确消费级方案与车规底线的适用范围,清晰宣传,不偷换概念,不以偏概全,坦诚说明差异,让消费者充分知情后选择,这是对消费者的基本尊重。
汽车行业似乎总在重复一个怪圈:当一项新技术带来诱人的成本优势时,总会有人愿意为此挑战既有的规则。
最近,小米YU7因其智能座舱搭载了高通骁龙8 Gen 3这颗消费级手机芯片而引发轩然大波,一汽奥迪高管甚至直言“汽车不是快消品,奥迪绝不拿用户做实验”。这番言论,将一场潜藏在供应链深处的技术路线之争,彻底推向了公众视野。
车机上用消费级芯片,小米并非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早在近十年前,特斯拉就已开始在其车辆中大胆采用非车规级芯片,并因此处理过因芯片过热导致的大规模召回事件。
如今,随着汽车行业“内卷”加剧,智能化竞争进入白热化,这场关于“消费级”与“车规级”的争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选型问题,而是一场关乎企业战略、成本控制、用户体验的博弈。
将一颗为手机设计的芯片放进汽车里,这听起来像是一场鲁莽的冒险。但对于身处激烈竞争中的车企而言,这个选择背后,是经过精密计算的商业逻辑。
最直接的驱动力,源于性能和成本这对孪生兄弟。今天的消费者,早已被智能手机宠坏,他们期望车机能像手机一样流畅、智能、快速响应。而消费级芯片,正是为满足这种极致体验而生。以小米YU7搭载的骁龙8 Gen 3为例,其CPU和GPU性能远超同代车规级芯片,能够轻松驱动高清大屏、实现复杂的3D渲染和流畅的多任务处理,带来“手机级”的座舱体验。
更具诱惑力的是成本。一颗顶级的消费级SoC,其采购成本可能只有性能相近的车规级芯片的一半甚至更低。在如今价格战刺刀见红的新能源市场,当一辆车的制造成本被压缩到极致时,这笔省下的费用,可以直接转化为更具竞争力的售价,或者投入到其他更能被消费者感知的配置上。对于年销量动辄数十万辆的车型而言,这笔节省下来的开支将是数以亿计的巨款。
如果说成本和性能是“术”,那么挑战传统供应链就是“道”。传统汽车行业遵循着一套金字塔式的、稳定但极其缓慢的供应链体系。一颗车规级芯片从设计、流片到通过漫长的认证,最终装车,往往需要数年时间。这导致汽车的“大脑”在出厂时,就已经落后于消费电子产品好几代。
特斯拉是这一规则的颠覆者。它率先将消费电子行业的快速迭代思维引入汽车制造,从早期的英伟达Tegra、英特尔Atom,再到后来的AMD Ryzen芯片,特斯拉始终在用最新的“大脑”武装自己的产品,实现了“汽车硬件持续领先”的神话。这种做法不仅带来了卓越的座舱体验,更在芯片短缺时期,赋予了特斯拉更强的供应链议价能力和灵活性。当传统车企因一颗小小的MCU停产时,特斯拉却能凭借其更灵活的芯片选择和强大的软件能力,游刃有余地度过危机。这种“降维打击”让所有“头脑灵活”的车企看到了另一条路的可能性。
对于像小米这样拥有深厚消费电子背景的“跨界者”而言,采用消费级芯片还有更深远的战略意图。这不仅仅是简单的采购,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特洛伊木马”计策。
首先,使用熟悉的骁龙平台,可以让小米的软件团队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开发车机系统,最大程度地复用其在手机操作系统(MIUI/HyperOS)上积累的经验和生态,从而大大缩短开发周期。其次,这也是在为自家的芯片“上车”进行预演。小米已经发布了自研手机芯片的计划,如果未来其自研的消费级芯片能够成功替代高通芯片,那么成本将进一步下降,同时彻底摆脱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实现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这对于任何一个有志于在智能汽车时代掌握话语权的企业来说,都是无法抗拒的终极诱惑。
然而,看似完美的选择背后,隐藏着难以忽视的风险。商业上的精明算计,无法掩盖物理世界的严苛法则。车规级芯片之所以昂贵且迭代缓慢,正是因为它必须在一个截然不同的维度上,满足近乎“偏执”的可靠性与安全性要求,守护驾乘者的安全。
将汽车与手机的使用场景稍作对比,就能理解两者芯片设计的天壤之别。AEC-Q100汽车电子元件可靠性测试标准里,最典型的要求就是芯片工作环境温度。消费级芯片的常规设计工作温度范围是0°C到70°C,超出这个范围,性能、寿命和可靠性都会急剧下降,而车机芯片温度要求是-40°C到125°C(GPG电子通信rade 1)。为什么手机夏天发烫总会黑屏?车机的车载芯片如果替换成消费级芯片第一关“温度关”就难过。
再看使用寿命。一部手机的生命周期通常是3-4年,而一辆汽车的设计寿命至少是10-15年,行驶里程数十万公里。这意味着车内的每一个电子元件,都必须具备超长的耐用性和稳定性。消费级芯片追求的是快速迭代,而车规级芯片追求的是“长情陪伴”。
最致命的是失效率。消费级芯片的允许缺陷率PPM值(每百万件产品中的缺陷数)可能高达500,而车规级芯片常见指标<10PPM,安全关键领域(ADAS、仪表)通常要求 ≤1 PPM。差距在数百倍!手机死机,重启即可;但如果正在高速行驶的汽车,因为芯片过热而导致显示驾驶档位、倒车影像甚至控制指令的中央屏幕黑屏,后果不堪设想。这并非危言耸听,来自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信息显示,特斯拉在2022年就因此召回了超过10万辆Model 3和Model Y,原因是其搭载的AMD芯片在快充时可能过热,导致中控屏迟滞或重启。
而实际上,消费级芯片从设计之初就和车规级芯片有天壤之别。消费级芯片以成本优先,面积、功耗、良率永远是第一KPI,一旦晶圆上出现缺陷,往往用软件算法去掩盖,而不是在硬件层面做冗余,所以消费级芯片和车规级芯片的最根本差异发生在设计过程,后期靠散热片或系统级测试无法弥补。
面对这些高墙,小米提出了一套“曲线救国”的方案。他们并未宣称骁龙8 Gen 3芯片本身通过了AEC-Q100测试,而是强调其搭载该芯片的“座舱核心板”通过了AEC-Q104测试。
AEC-Q104是针对多芯片模组(MCM)的测试标准。简单来说,小米将消费级芯片、内存、电源管理等元件集成在一块电路板上,并为这个“模组”增加了液冷散热、电磁屏蔽等强化措施,然后将整个模组送去进行可靠性测试。这是一种聪明的系统级解决方案,旨在弥补单个消费级元件的不足。
首先,AEC-Q104 并不存在所谓“官方认证”,也没有任何由AEC运营的机构来为多芯片模组(MCM)颁发证书。
其次,按照AEC-Q104的测试要求,如果整个模组中有用到非车规的元器件,则可靠性测试就要从7项增加到49项,基本等PG电子通信于把单个元器件AEC-Q100 测试项都再做一遍。
小米汽车并没有公开表示是否完成了这49项测试,还是只做了其中一部分。对外宣传页只是反反复复强调,测试做了不少,要求也是很严苛的。但是具体的测试内容和结果,迟迟没有公布。
这场争论,其实显示的是造车企业对安全理念的认知和态度。究竟应该坚守每一个元器件都必须绝对可靠的原则,还是拥抱一个以系统冗余和软件定义为核心的“系统安全”理念?
并非车内所有芯片都性命攸关。一个普遍的共识是,在非安全关键领域,例如纯粹的影音娱乐系统,使用经过一定强化的消费级芯片,风险是相对可控的,例如将座舱系统分为仪表盘和娱乐屏,前者使用车规芯片,后者则可能采用消费级芯片。
然而,危险在于,随着汽车电子电气架构从分布式向集中式演进,功能的边界正在变得越来越模糊。2025年的智能座舱,中控大屏不仅是导航和音乐播放器,它还集成了倒车影像、空调控制、驾驶模式选择,甚至是档位显示。当这些与驾驶安全强相关的功能都依赖于一颗消费级芯片驱动的屏幕时,这颗芯片的可靠性就实实在在直接与行车安全挂钩了。
回到最初的问题,车企在“内卷”之下选择消费级芯片,是一场精心计算的商业决策,它用可感知的短期体验和成本优势,去对赌一个概率虽小但后果严重的长周期可靠性风险。
对于消费者而言,他们享受到了车辆交付初期更流畅、更智能、价格也可能更实惠的产品。但与此同时,他们也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承担了本不应由他们承担的、关于车辆长期可靠性和极端情况下安全性的潜在风险。
愉观车市认为:不是所有消费级技术都该被挡在车门外,也不是所有车规标准都该成为创新的枷锁。企业需要的是在 “用户体验” 与 “生命安全” 之间划下更清晰的红线 —— 哪些功能可以拥抱灵活的消费级方案,哪些核心系统必须坚守车规的底线。
在产品宣传过程中,有责任的车企,更应该向消费者清清楚楚宣传,明明白白介绍,不以偏概全,不偷换概念,消费级芯片就坦诚标注,用了系统级测试就说明测试范围与车规芯片的差异,绝不以 “通过某类测试” 替换 “符合车规标准” 的概念,更不能用 “流畅体验” 掩盖长期可靠性的问号。让消费者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选择,这才是对消费者最基本的尊重。